酒令的起源與發展,你了解嗎?
中國的酒文化歷史悠久,源遠流長,酒文化中的一部分——酒令,在中國也具有悠久的歷史。
酒令經過漫長的演變和發展,逐漸變成增加飲酒樂趣的游戲。酒令隨著時間的演變,其內容和形式不斷地被豐富,它反映出的趣味也逐漸分化為雅和俗兩類。
酒令起源于西周,最初它并非助酒興的游戲,而是一種禮制。
后來,因為“禮崩樂壞”,酒令才逐漸變化成取樂的游戲。
酒令萌生于西周,而這個詞卻誕生于春秋初期,據漢初的《韓詩外傳》載:齊桓公置酒令日:“后者罰一經程(一種酒器)!”管仲后,當飲一經程,而棄其半日:“興其棄身,不寧棄酒乎。”
這段話已經表明春秋初年,已經有了酒令的名稱。
到了戰國初期,酒令由原來的節制飲酒轉變為勸酒的性質,酒禮的內容也逐漸變革和發展。后來,酒令發展為佐酒助興、賓主盡歡的方法,甚至成了勸酒、賭酒、逼酒的種手段。
在晉朝的時候,權傾朝野富比天子的石崇在他的金谷別墅中宴客,他要求客人即席賦詩,而且規定“或不解者,罰酒三斗”,從這個時候開始,以詩為令進行罰酒的酒令就正式產生了。
魏晉南北朝時期,從民俗中發掘出來的別有風情的酒令-曲水流觴令。所謂“曲水流觴”,就是選擇一個風雅靜僻的地方,文人墨客按秩序安坐于潺潺流水的彎曲的溪水邊,一個人把盛滿酒的杯子放在上流的水中,使它順流而下,酒杯停在那個人面前,他就即取而飲之,并且要做出詩來。魏晉時的文人雅土喜襲古風,他們喜好老莊清淡之說,整日飲酒作樂,縱情山水,在山間談玄論道。
到了南北朝時期,除了“流解種酒令”外,逐漸演化出了吟詩應和的酒令。文人墨客十分喜愛這種酒令,它在當時也流行較盛。南方的土大夫在酒席上吟詩應和,吟詩遲出者受罰,已成風氣。
到了唐朝,“唐人飲酒必為令為佐歡”?!秳亠嬈分杏校禾苹矢︶允謩菥屏?,五指與手掌節指有名,通吁五指為五峰,則知豁拳之戲由來已久。
唐代的酒令多種多樣,豐富多彩,當時較盛行為“藏鉤”“射覆”等。“藏鉤”也稱“送鉤”,它簡便易行,即一個人把“鉤”藏于手中或匿于手外,握成拳狀讓對方猜度,如果對方猜錯了,那么就要罰酒。
進行射覆”的時候,先要“分曹”即先分隊,然后先讓一方在器皿下暗藏-一個東西,讓另一方猜。唐代詩人李商隱就很喜歡這個酒令,他在詩中寫道:隔座送鉤春酒暖,分曹射覆蠟燈紅。
到了宋代,酒令由雅趨俗,俗中見雅,它比唐代酒令有了更廣泛的基礎。這時候最常見的酒令有擲骰、射覆、酒籌、酒牌、文字令,此外還有擊鼓傳花、手勢令、旗幡令、小酒令等。
到了元代,隨著通俗文學的發展,酒令從土大夫、文人雅士及富豪之家的酒宴上,逐漸地普及到民間和百姓之家。明清時代,酒令進人巔峰狀態,其品種之多,內容之豐富,都是前代酒令所不能比的。這時候人物、花草蟲魚、經史典故、風俗習慣、時令節氣、唐詩宋詞等都被應用到了酒令中。
這時候的酒令也向著系統化、理論化的方向發展,其中有關的著述也很多。
明清兩朝最流行的酒令,當推擰酒令兒,此酒令就是旋轉不倒翁,先擰著它旋轉,
待停下后,不倒翁的臉朝著誰,就罰誰飲酒,明清時期行令氣氛很寬松,行酒令只為勸酒,飲酒只是為了取樂。
到了現代,人們飲酒時已趨向于玩游戲為主,如真心話大冒險,搖色子,猜拳等等。
行酒令,只為在飲酒時增添樂趣,是一種怡情怡樂的方式。
固真酒在此提醒各位,喝酒怡情要有度,喝酒玩樂過了度,傷害的是自己的身體。
固真酒,不上火不上頭,飲后睡眠好,是健康養生的好選擇。
聲明: 本文及文中圖片系網絡轉載,供學習交流使用,若來源標注有誤或涉嫌侵犯著作權,請聯系4008-869-289,核實后我們將立即修改/刪除